網頁

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

第一次上小農市集 我的夢幻菜市場



從溫帶到了亞熱帶的台灣,一早到傳統菜市場買幾把蔬菜,走走看看市場肉販仍忙著拆解的豬肉、切塊分類中的家禽、近海魚、散發醬油香味的滷味白斬雞紅燒肉等熟食,拖著菜籃車的婦女、不願意熄火爭取黃金時間讓夏日氣溫更加蒸騰的機車消費者……全部都是我的「台北菜市場買菜」儀式。

除了傳統菜市場,我更想去看看有理念的小農市場城市版,無奈往年總是事與願違。這次特別估算好時間地點,才能一償宿願。

夢幻小農市場


比利時住家附近連續兩年成功舉辦的小農市場,是我的夢幻小農市場:農業產品和食品來自方圓三十公里範圍、所有冷熱飲料杯瓶可重複使用、熱食包裝是植物製造可再分解的材質、自己攜帶購物袋不會很奇怪、市集販賣的小食是肉食者也覺得好吃的無肉素食,完全符合減碳和社會永續的理念。教堂也特別出借一天,改做手工藝和農產品市集。

No Waste. Plastic Free. 所有飲料玻璃杯現場洗淨
而且,小松和小丙兩個國小年紀的兒童樂於參加,小農市場是全家出遊購物買菜的好地方,不光是只有吸引家庭煮夫或主婦。因為兩小期待和朋友相遇,一起在市場集會旁的小公園、小廣場玩樂,或是跟著媽媽試吃好料、吃吃喝喝有機好味道、指揮媽媽掏錢包。

我是「鄉下人」眼光,其實在比利時城市布魯塞爾、列日等等,我的「夢幻小農市場」已如雨後春筍化身規模不一的超級市場。

首次光臨彎腰市集


抱著期待的心情,我們來到位於台灣博物館南門分館的彎腰市集,可惜錯過手作的家庭活動。夏日豔陽高照,兩個比利時小人完全沒有耐性「買菜」;雖然我以品嚐冰淇淋、喝蜂蜜檸檬茶為藉口,兩小還是興緻缺缺,只好使出最後武器——交代爸爸帶著兩小到博物館內吹冷氣、參觀樟樹產業史、體驗互動飲食教育。另一方面,我鬆了一口氣,沒聽到小人抱怨台灣傳統菜市場「臭臭的」怨言。


趕緊抓住寶貴時間,採買了無農藥芭樂、部落e購蔬菜、竹南粽子……等等,直到身上現金用盡。我一邊採買,一邊懺悔,一邊安慰自己「就這麼一年一次,支援有心的台灣小農」。在比利時的小農市場或是小農產品合購,很難買到超過30公里的農產品。而我背後沉甸甸背包所製造的碳排量,多少反應台北都會和農業產地的規劃問題,以及都會土地寸土寸金導致難有社區支援農業的現象。

第一張照片傳統歐洲小農市集的裸賣,台灣小農產品包裝精緻

舊教堂裡的新科技金流和物流


比利時行動支付才剛起步,大多數人對二維碼很陌生。雖然各地有許多農夫市集,仍然多是傳統菜市場現金交易。可是,資訊背景的有志義工發起「在地市場」,創造了讓人津津樂道的物流和金流新模式。

在比利時西方的西弗蘭德倫省,兩個「在地市場」為了減少食物運送的二氧化碳排放里程、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和促進在地農產的理念,每週五下午三點到八點是小農市集日。第一個「在地市場」地點在廢棄舊工廠,一來活化老建築物功能,二來避免風吹雨淋;第二個更讓人眼睛一亮,教堂變身市場和酒吧!

時代改變,教堂使用機率愈來愈低。除了閒置不用當成文化資產,有心的地方政府積極賦予教堂新使命。民眾進入教堂市場、工廠市場,憑著一張市場交易卡「嗶嗶」買菜;商家將購買的商品項目和金額儲存在民眾的交易卡,直到市場出口民眾只要掏出一次錢包用現金或金融卡結帳,省下買賣雙方找錢換錢的問題。民眾也可事前在網站訂貨,星期五到市場直接取貨。

大人買菜、喝啤酒,小孩當然也要同樂。「在地市場」提供兒童手作遊樂場所,舉辦食育兒童工作坊。讓上菜市場變成全家享受的日常生活,而不是刻板交付婆婆媽媽家庭主婦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